地方煤炭交易中心破题供需窘境

2012年1月12日 来源:辽宁春成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新闻作者: 浏览次数:0 打印 收藏
X

    简介:“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成了反映今年市场煤价怪圈的主流基调,通过建立全国性统一煤炭交易平台来加强宏观调控,是决策层完善煤炭市场化体系的必要手段,但历经多年尝试探索后收效甚微。

  地方煤炭交易中心破题供需窘境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成了反映今年市场煤价怪圈的主流基调,通过建立全国性统一煤炭交易平台来加强宏观调控,是决策层完善煤炭市场化体系的必要手段,但历经多年尝试探索后收效甚微。

  为解决区域性煤炭供需矛盾,或是为了在产业链扩充中赢得先机,地方政府或大型煤企开始通过建立区域性煤炭交易平台,实现自我救赎。

  自给自足

  “36家签约企业、1763万吨煤炭签约量”——对于开业不足半年的鲁中煤炭交易中心而言,11月24日这一天的煤炭交易会统计结果,还是相当可观的。

  鲁中煤炭交易中心地处山东省淄博市,由淄博两大煤炭企业——淄博矿业集团和山东坤升集团联合投资组建,淄博矿业执掌51%股权,为其控股经营方。

  可观的交易量或许能折射出当前山东省在煤炭供需方面的突出矛盾。

  目前山东省煤炭占全国2.2%的储量、4.6%的产量、9.9%的消费量。“山东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资源小省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供需缺口不断增大。”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杨显锋表示。

  来自山东省煤炭运销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内矿井煤炭产量预计1.5亿吨,与煤炭消费需求相比,缺口达到1.8亿吨。初步预测,今年全省煤炭从外省的调入量预计将突破2亿吨。

  山东省的煤炭供需窘境只是全国煤炭消费大省的一个缩影,在浙江、广东等地,类似的矛盾也在被慢慢激化。然而随着煤炭产地和重心的逐步西移(山西-陕西-宁夏-新疆),煤炭供应链进一步拉长,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也随之提高,煤炭外调压力陡然增大,通过建立区域煤炭交易中心来缓解上述难题的方式也在被复制。

  在国家政策层面,管理部门对此也予以鼓励。早于2005年6月,国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

  自此之后,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开始进入了建设密集期,产煤大省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以及交通集散地秦皇岛港口和煤炭供应服务商大连泰德煤网股份有限公司,纷纷组建了高规格的煤炭交易中心。

  2009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开始在煤炭交易市场领域去政府化,取消了由政府组织的煤炭订货会,让煤炭供需双方企业自由自主进行衔接,至此,在全国性煤炭交易中心筹建计划被搁浅之后,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开始逐步发挥平衡市场供需作用,并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煤炭交易中心。尽管鲁中煤炭交易中心是山东省第一家煤炭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但据悉,在距离淄博300公里之内的济宁市,也将建立区域性的煤炭交易中心。

  鲁中煤炭交易中心董事长翟所修似乎并不介意,他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对于山东省这样的煤炭消耗大省,依托相对优越的海陆运输条件,建立1-2个煤炭交易中心是合理的。

  “鲁中煤炭交易中心是需求主导型,辐射淄博和山东半岛地区(不包括烟台和威海),这就是我们的当前定位。”翟所修说。淄博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体系涉及化工、建材、纺织、陶瓷、机械等35个行业领域,2011年淄博市煤炭消费总量预计达到4500万吨,占到山东省煤炭消费总量的13.6%,约占全国的1.4%。“能服务好这部分需求,就是成功。”